關注西洽會建設內陸開放重要門戶兩江新區這樣發力
發布時間:2019-05-15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一季度,兩江新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勢頭良好。其中,招商引資方面更是表現亮眼,實現“開門紅”:直管區簽約項目39個,同比增長45%,協議投資額423.78億元,先進制造、生物醫藥、現代服務、科技創新等多個領域的招商均在一季度取得良好成績。成績背后,兩江新區是如何發力的?
打通通道、搭建平臺、完善口岸
2019年一季度,作為兩江新區深化改革開放、構建內陸開放高地的核心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關鍵數據指標實現兩位數增長,經濟運行亮點多多。其中,外貿進出口總額更是位列全國14個保稅港區中第1名,兩江新區在深度參與內陸開發開放建設的過程中,正不斷收獲開放紅利。
依托兩江新區保稅、物流等多項開放功能、平臺優勢,保稅港區 “保稅+”產業多點開花。其中,“保稅+航空產業”更實現多樣性發展,產業鏈得到進一步完善。今年一季度,保稅港區協助重慶航空引進1架A320NEO客機,截至目前保稅港區已累計落地9架飛機,“保稅+飛機租賃”步入常態化階段。航材保稅項目方面,繼實現倉儲業務“零突破”后,目前海關處申報的121項航材備案已完成,一季度共進口航材約37萬美元。
保稅港區跨境電商發展更是引擎動力十足,今年上半年港區預計實現跨境電商交易額達14億元,預計占全市總量的約50%。目前,阿里巴巴、唯品會、網易考拉等三大重點跨境電商項目已建立智能化分揀打包作業系統,全面帶動港區跨境電商產業高質量發展。
此外,港區口岸功能正持續發力,一季度指定口岸肉類進口1144.7噸,同比增長178%,同時支持相關企業拓展大米、玉米等大宗商品進口,并助推在空港設立冰鮮、肉類、糧油等進口農產品的展示交易中心,實現水港及空港產業聯動。
數據顯示,兩江新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一季度實現規上工業產值同比增長22.92%;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6.69%;外貿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5.4%;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51倍;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6.57倍;跨境電商成交量同比增長73%。
同時,圍繞開放,兩江新區著力打造“空港+水港+鐵路港”的對外交通樞紐。其中,位于兩江新區的江北國際機場已成為重慶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橋頭堡。2018年底,江北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已突破4000萬人次。截至今年2月,江北國際機場已累計開通國際航線84條,通航5大洲27個國家63個城市,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航線有54條,通航17個國家40個城市。下一步,重慶將在已有的“一帶一路”航線基礎上,擴展國際航線網絡,打通三條國際通道。
坐落在兩江新區的中國內河最大港果園港,已經建成全國最大的內河多式聯運樞紐港和連接中歐班列(重慶)的鐵路聯絡線,截至今年3月,果園港碼頭前沿16個5000噸級泊位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港區“前港后園”和“鐵公水”聯運基本實現,并形成集裝箱80萬TEU、件散貨600萬噸、滾裝商品車70萬輛和500萬噸的通過能力。
在此良好基礎上,兩江新區與德國杜伊斯堡港于2019年4月25日簽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此次合作有利于實現歐亞大陸東西兩端內河港口的聯動發展,形成“水運—杜伊斯堡—鐵路—果園港—水運”的閉環物流通道,加速歐亞大陸互聯互通,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享發展成果。
“三區”疊加打造內陸開放升級版
2016年1月,中新重慶示范項目管理局落戶兩江新區江北嘴。該項目為中、新兩國政府間合作項目,主要內容聚焦為金融服務、航空、運輸物流、信息通信技術。這些內容,與開放型經濟體需要的資本融通、物流暢通、信息通訊高度相關。截至今年4月,作為中新重慶示范項目核心承載地,兩江新區已經累計簽約中新重慶示范合作項目49個,投資金額118億美元。
大力推進自貿區建設,是內陸地區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重要途徑。2017年4月,中國重慶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兩江新區的內陸開放迎來了新的更大的發展機遇。
作為重慶自貿試驗區核心區,兩江自貿試驗區規劃面積為86.33平方公里,占全市約72%。其中,兩江新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這片“試驗田”更是果實豐碩。據統計,2017年至2018年,保稅港區新增入駐企業608家,累計已達2030家。近兩年港區累計實現規上工業產值1413.72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約1956.63億元,實際利用外資約17.37億美元,海關監管貨物值568.7億美元、占比全市總量的54%。
依托作為重慶自貿試驗區、中新重慶示范項目核心區及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的優勢,兩江新區正重點針對物流、金融、航空、信息及其他領域在政策、項目、通道等方面形成“自貿+中新”一體化推進機制。